賽馬知多些
字型

賽馬小問答

這是一個網上講座,旨在透過深入淺出的方式,向初涉賽馬運動的人士介紹一些賽馬基本知識。在某種意義上,賽馬是一種鬥智遊戲,是一種看誰犯錯最少的較量,若然其他條件相同,則出錯愈少,贏面愈大。同樣道理,作為馬迷,也是犯錯少一些,眼光就會準一點。若要減少出錯,就必須加深對賽馬的認識。賽馬知識多一點,取勝把握便大一分。

 

馬匹於競賽時,若然呼吸系統有問題而導致氧氣供應不足,或血液循環機能出現障礙,體力就會受到限制,因而影響了表現。

氧氣供應不足的原因,可能是氣道阻塞以致呼吸不暢,或者肺功能受到影響所致。由於馬匹高速奔跑時呼吸功率可達每秒鐘80公升氣量,而鼻孔至肺部的氣道既長且窄,形成強大的負壓,因而可能導致氣管堵塞甚至功能衰竭。如果懷疑馬匹的呼吸系統出了問題,獸醫可以替該駒進行內窺鏡檢查以作出診斷。

在競賽事件報告中,有時會提到馬匹被驗出患有喘鳴症或出現喘鳴症早期徵狀。喘鳴症即為世界各地都較為尋常的馬匹呼吸系統問題之一,成因大多是馬匹的左邊聲帶(有時是右邊聲帶,但較少)癱瘓,鬆弛的聲帶在吸氣時會造成氣管入口阻塞,氣道因而收窄並且在氣流通過時發出異常聲響,故曰喘鳴。喘鳴症對馬匹競賽表現的影響可大可小,視乎徵狀輕重而定,情況嚴重者需要做手術固定鬆弛的聲帶,令馬匹在競跑時呼吸暢順而得到足夠的氧氣供應。

競賽事件報告中,偶爾亦會提及馬匹被驗出「心律不正常」。馬匹有此徵狀,血液循環機能就會下降,而氧氣是靠血液循環輸送到身體各部份,一旦血液循環出了問題,就會導致氧氣供應不足,馬匹競賽時就會出現容易疲倦、力不從心的現象。

與關節一樣,筋腱及韌帶也是馬匹在競賽時容易受傷的組織,原因同樣是馬匹在高速奔跑時,四肢承受極大的壓力,一旦筋腱及韌帶的負荷超越其物理特性極限(說得淺白一點,就是超過了承受力的極限),就會導致纖維撕裂,造成傷患。發生這種情況之後,倘若勉強繼續運動,只會加速傷患惡化。

馬迷時常會聽到或見到「脹筋」這個字眼。脹筋是筋腱扭傷後的常見臨床病徵,獸醫可透過超音波檢查進行診斷。治療筋腱扭傷的方法包括體外電擊療法、注射幹細胞以及多種藥物治療,同時減少馬匹的運動量以至徹底休息直至完全康復。

此外,馬匹骨骼受傷亦時有發生,而且後果可以很嚴重。壓力性骨折便屬於骨骼受傷較為常見的一種,這是骨骼過度負荷勞損的後果,導致馬匹嚴重不良於行,更嚴重的甚至引發突發性骨折。

獸醫診斷馬匹壓力性骨折的方法,是替該駒進行骨骼掃描及X光檢查。確定之後,便會進行治療,受傷的馬匹必須給予充份休息及嚴格限制運動。

筋腱、韌帶或者骨骼曾經受傷的馬匹,其競賽能力有否下降或者受到多大影響,主要視乎傷勢輕重以及康復快慢而定。此類馬匹操練回復正常而且可以再次出賽時,馬迷同樣需要細心觀察其跑姿及走勢與過往有否不同,從牠的競賽表現重新評估其實力。

關節毛病是常見的馬匹傷病之一。在這一方面,馬與人類頗為相似,兩者的關節軟骨都是容易受傷的組織。純種馬的體重大多在九百至一千二百磅之間,競賽時還要加上負磅,因此在高速奔跑時,腳部要承受極大的負荷,當關節軟骨受到過量的磨損及拉扯,便很容易患上關節炎,這是常見的運動過劇後遺症。一旦患上了關節炎,馬匹的競賽表現往往會大打折扣,而且水準很不穩定。

懷疑患上關節炎的馬匹,須送往獸醫部接受臨床檢查及X光檢查以作診斷。獸醫會因應馬匹個別的病情而加以適當的治療,一般來說,方法主要是減少馬匹的運動量以及施用專治關節毛病的藥物。

除了關節炎之外,馬匹在競賽時,關節邊緣亦有碎裂危險,最常見於膝關節前面及葫蘆骹(球節)關節前面的部位。膝蓋或葫蘆骹骨一旦出現碎骨,最直接的治療方法是進行關節內窺鏡手術,把碎骨取出,然後讓馬匹徹底休息一段日子,並且以關節藥物治療。

經關節內窺鏡手術取出碎骨後,馬匹即使已經康復,但競賽能力是否能夠完全恢復原先的水平,仍然要打個問號。可能沒有甚麼分別,也可能大打折扣,每一個案都不同,視乎各種因素而定。作為馬迷,最重要的是細心觀察該駒久休復出後,在操練時,尤其是在賽事中的表現,以作出客觀的評估,切忌單憑主觀願望以猜測來代替事實。就算該駒原先是你的「愛駒」,也必須對牠重新估計。

有些馬匹往績優秀,年紀亦未老,但陣上表現突然完全走樣,更甚者一蹶不振。有些馬匹血統優良,生相亦佳,但出賽時卻表現平平,予人名大於實之感。究其原因,可能是身體出了毛病或者健康本來就有潛在問題。

馬匹的競賽表現,基本上是由三個因素所決定。其一是本身的素質;其二是出賽時的狀態;其三是本身的健康狀況。

馬匹如有傷患在身,或者競賽中突然受傷,就會感到痛楚,運動愈劇烈,痛楚就愈強烈。一方面,痛楚會削弱其競賽鬥心;另一方面,傷患限制了其動作。在此情況下,試問又怎可能有好表現哩!

馬匹由於痛楚而導致表現欠佳的原因,以下列幾種最為常見:

  • 關節毛病
  • 筋腱及韌帶受傷
  • 骨骼受傷
  • 足部毛病
  • 背部及骨盆問題
  • 胃潰瘍

認識馬匹的傷病,了解這些問題對馬匹的競賽表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是研究賽馬必不可缺的一環。這方面的知識,能幫助你減少投注盲目性,提高命中率。

在本港,跑道偏差情況以跑馬地最明顯,其次是沙田馬場的全天候跑道,而沙田馬場草地跑道的偏差則較小。

跑馬地馬場因場地較細小而彎角較為急銳,往往對領放馬或前領型馬匹有利。當賽事在C或C+3賽道進行時,由於跑道內欄向外移而路面大幅收窄,這種情況就更為明顯。跑道偏差與起步點的位置亦有關系,尤以1000米及1200米途程為甚,馬匹排在內檔特別有利。

跑馬地跑道的內欄設置,於2000年2月開始,加入了向後移欄的安排。這條跑道是典型的舊式城市跑道,由於場地面積所限,在主要彎位之前,無法加設較為平緩的過渡性彎度。此亦為有利於領放及前領型跑法的因素。

沙田馬場的全天候跑道,通常都對前領型馬匹有利。在中等步速的賽事中,這一情況尤其明顯。在下雨天,使用熨地機將跑道面熨平後,對前領型馬匹更為有利。

以往賽事的統計數據顯示,沙田馬場的草地跑道偏差較小,但在以下情況則例外:

  • A賽道養草後,在頭一次賽事的第一場,通常有利於前領型馬匹。
  • 基於跑道的設計,C及C+3賽道的1000米直路賽,排在外檔明顯有利。
  • 在季末,當跑道草皮出現較大耗損時,對後上型馬匹有利。

總括來說,跑道偏差不僅存在於不同的跑道、賽道以及不同的日子,而且在同一天賽事中亦會隨著場地變化而轉變。以上所講的只是跑道偏差的一般情況,但這些情況並非一成不變,而賽前的估計未必一定準確。表面上,跑道偏差會影響馬匹陣上表現的穩定性,對投注者不利,然而只要懂得利用,壞事就可以變成好事,若能掌握跑道的特點和了解跑道偏差,分析賽事形勢時便能事半功倍。

跑道偏差(Track Bias)這種現象,一向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地馬場,並非香港的「專利」。及至最近十餘年,此種現象漸漸成為各地馬圈的熱門話題。

所謂跑道偏差,是指跑道的不同地帶狀況存在差異,因而對馬匹的競賽表現造成一些規律性的影響。跑道偏差主要有三大成因:

  • 跑道的設計及性質
  • 跑道的使用模式
  • 天氣

不同的跑道設計及性質都會對馬匹的競賽表現構成有利或不利的因素,例如:

  • 細小的場地及彎角急銳的跑道通常有利於前領型馬匹;
  • 起步點靠近彎位則有利於內檔馬匹;
  • 彎位狹窄有利於前領型馬匹;
  • 跑道的彎道及直路的地面為便利去水而設計成傾斜狀,下雨時就會出現場地偏差;
  • 終點前的直路愈長,對後上型馬匹愈有利;
  • 跑道面層的特質(包括草種)亦有很大的影響。

跑道的使用模式同樣會影響跑道的表現。過去三十年來,很多國家都大量增辦賽事,為了克服因而帶來的跑道問題,於是採用了移欄的措施。然而移欄的使用量往往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跑道偏差,例如:

  • 移欄位置會影響跑道的設計及競賽模式,比方欄邊地面若然受損情況較為嚴重,則遠離該處競跑的馬匹通常較為有利;
  • 倘若整條跑道都有耗損情況,則會對後上型馬匹有利;
  • 競賽途中若然馬匹踢起大量泥塊,則對前領馬匹有利;
  • 跑道進行了保養工程(例如垂直疏水)後,頭一次作賽的前幾場賽事中,前領馬匹往往較為有利。

天氣情況亦會影響跑道表現,在乾快的場地或濕軟的場地上作賽,競賽模式常見有很大的分別。下雨時,基於水向低流的定律,跑道上地勢較高處會比低處相對地乾快一些,例如跑馬地的跑道整條都是自外而內向下傾斜,外欄地帶自然比內欄地帶較為乾快,但沙田馬場草地跑道兩條直路上的分水脊卻位于跑道寬度的大約三分二(距內欄)之位置,由該處分別向跑道兩邊下傾。雨天作賽,沿著跑道上地勢最高的地帶競逐就最有利。另外,假如草地跑道在雨後很快就回復乾爽的話,通常會對領放或前領型馬匹有利。

馬迷在評估賽事的形勢時,必須將跑道偏差因素加入考慮,否則對各匹參賽馬的取勝機會之估計就可能不夠準確。

在賽事中,時常出現這樣一種情形:排在外檔的馬出閘後,鞍上人立即將坐騎收慢,在馬群的後面向內移至貼著內欄或靠近內欄、尾隨或居於馬群後列競跑。這種情形又以中、長途賽事以及出閘後不久就要轉彎的賽事較為常見。

為甚麼要這樣做呢?理由是為了節省腳程、避免或減輕蝕位的程度。須知賽事若以繞圈形式進行的話,沿途緊貼內欄競逐就是最節省時間的捷徑;相對而言,競逐過程中離開內欄愈遠,轉彎時要走的額外路程就愈多,即是蝕位程度愈大,轉彎次數愈多就愈吃虧。請看以下一些數據。

澳洲有些馬場作過有關統計,綜合其中三條跑道的數據,馬匹自內向外每移出一米,要多走的額外路程大致如下:

賽程 額外路程(每移出一米)
1000米 1.66米
1200-1400米 2.6-3.19米
1500-1600米 3.19-5.17米
1800-1900米 4.73-6.18米
2400米 6.28米

當然,各個馬場情況不同,上列數據只可純粹作為一個參考資料,絕不能以之代入香港的賽事,正如沙田馬場的數據未必適用於跑馬地馬場。

不過,轉彎時距離內欄愈遠蝕位就愈多,這個基本原理卻是放諸四海而皆準。在競爭激烈的賽事中,往往以短距離分勝負,因此沿途能否盡量避免蝕位是一個關鍵因素。排檔愈外,愈難走進內欄位置,這個道理十分淺顯。排在外檔的馬,出閘後若然居於馬群的中游位置競跑,通常都難逃被迫要走外疊的命運,以致沿途蝕位。要避免陷入這個窘境,只有兩個方法。一是起步後盡快搶在前面以便切入內欄,但如果本身的前速不夠快,或者擔心早段耗力太多會削弱後勁,就惟有採用另一招,起步留慢墮後並且移近內欄,徐圖後計,通常是沿欄跑到末彎或直至進入最後直路之後才向外移出,覓取空位展開衝刺。除了節省腳程之外,這種跑法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沿途可獲遮擋,避免馬匹望空而搶口。

馬迷於賽前研究賽事的形勢時,必須推敲排在外檔的馬匹可能採取哪一種跑法。須知外檔馬匹若然在早段搶前以切入,就會增加步速壓力,即是步速可能因而加快,假如中、內檔有不少屬於快放型的馬匹,外檔馬加入搶放行列就難以獲得甜頭。外檔馬匹若然留後並且移近內欄競跑,則需要快步速幫助,才能在末段發揮後勁衝刺。所以,排在外檔的馬匹,練馬師通常都會根據馬匹本身的性能,因應賽事的形勢,來決定使用哪一種策略。

馬匹的競賽能力,基本上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生理機能,另一是狀態。

生理機能大致上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成長、成熟期,第二個階段為退化、衰老期。在前一個階段,競賽能力整體來說是持續提升,水準相對較為穩定,尤其是踏入成熟期之後,水準通常更為穩定,而稚齡馬匹的演出水準有時波動較大。在後一個階段,競賽能力整體來說是逐漸走下坡,水準自然難以維持穩定,年紀愈大,愈難保持水準。

在各個生理階段,狀態都會有起伏。狀態當起時,水準自然較為穩定。狀態回落時,演出自然容易走樣。狀態起伏一般都有周期性,而每匹馬的周期各不同,通常與體質強弱有關。有些馬匹能夠長期保持勇態,有些馬匹的勇態維時短暫,前者的水準自然較為穩定,後者的表現自然較為反覆。

影響狀態的因素很多,除了馬匹本身的生理狀況之外,還有氣候的變化、環境的轉變、操練方式及餵飼方式的改變等等。當內在及外在的因素都向著有利的方向演變時,該駒的水準就會趨向穩定;反之,該駒的水準就會下降。然而,馬匹的水準穩定與否,不僅受到生理因素所支配,同時也受到心理因素所左右。所謂心理因素,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鬥心、忠心、情緒,諸如此類。

站在投注者的立場,水準穩定的馬匹當然較為值得信賴。哪匹馬的水準可期穩定?可從上文所述各個角度去評估,得出的結論屬於正面者愈多,該駒的可靠程度也愈高。但有一點不可忘記:物極必反。何時會由頂點掉頭而下?往往最難估計。所以凡是已連續多仗有好表現的馬匹,就得當心「斷纜」。

在評馬人筆下、騎師及練馬師口中,以及馬會發佈的競賽事件報告、馬匹沿途走勢評述裡面,都經常出現「遮擋」(英文cover)這個字眼,例如「此駒需要遮擋」、「該駒沿途被迫走外疊,沒有遮擋,末段墮退」等等。

圖片

很多時候,馬圈中人會將馬匹演出差劣歸因陣上未能獲得遮擋。事實上,不少馬匹在競賽途中有遮擋或沒有遮擋,演出可以判若兩駒。究竟何謂「遮擋」?為甚麼它對馬匹的表現有這麼大的影響?

所謂遮擋,是指馬匹在競賽途中,跟隨他駒後面,以之作為屏障,直至進入最後階段,才離開掩護,望空衝刺。

一般而言,馬匹在前路沒有阻擋的情況下都會格外興奮,奔跑倍加賣力;若然有他駒在前面擋著,則會自動收斂,相應放慢速度,以免撞到前駒;此乃馬兒天性。然而,馬匹如果在賽事早段及中段跑得太快、耗力太多,到了末段就會後勁不繼。所以,騎師通常都會在競賽途中避免過早望空,盡可能讓坐騎節省氣力,留待最後衝刺。假如沿途沒有遮擋,馬兒自動搶奔,鞍上人要讓牠留力就會較為困難,往往形成馬兒搶口、人馬角力的現象。相反,在有遮擋的情況下,馬兒較為容易控制,奔跑時產生的風阻亦相對較小,沿途走得輕鬆,末段便能交出應有的速度。

大部分馬匹都需要競賽途中有遮擋才能發揮出最高水準,口勁重或作戰經驗尚淺的馬匹尤其需要遮擋。排檔有利或不利對馬匹是否容易找到遮擋往往有關鍵性影響。不過,也有小部分馬匹喜歡在前面領放或者離群望空競跑,有遮擋的話反而跑不出水準。

圖片

在試閘時跑第一的馬匹,到了出賽時演出卻平平;試閘時在中間甚至尾列過終點的馬匹,到了出賽時卻能名列前茅以至勝出;這些情況可說屢見不鮮,相信不少馬迷都深有體會。

所以,經驗老到的觀操客,在觀看馬匹試閘時,著眼處往往不在馬匹過終點時的名次。皆因試閘並非正式比賽,既無獎金,亦無規定一定要竭盡全力。試閘只是訓練馬匹的一種手段,或者是取得出賽資格的必要程序。無論基於哪一種動機而參加試閘,都毋須非跑第一不可。事實上,試閘時大部分馬匹的鞍上人都不會全力催策馬匹,以免馬匹不必要地消耗體力太多。進度已足的馬匹,試閘時鞍上人更會刻意保留馬兒的體力,或者掩藏馬兒的實力,往往點到即止,但求心中有數足矣。

切勿以為試閘跑第一,狀態必定很勇,或者實力必定是全組馬匹之中最高的一駒。要從試閘中觀察馬匹的狀態和進度,判斷馬匹的質素與實力,最重要是觀看馬匹的走勢及其鞍上人的姿態。比方一匹馬在鞍上人又推又鞭之下跑第一,另一匹馬在鞍上人未予任何催策之下輕鬆跑第二,那麼後駒的狀態顯然更勝一籌。

一般來說,一匹馬若然在鞍上人全程緊扣韁繩之下仍能在前列過終點,毫無疑問牠的狀態必定相當好。此外,還要兼顧試閘的途程和馬匹本身的途程性能,譬如長途馬試閘跑短途,即使狀態甚勇,也很少能夠在前列過終點。

不但要看馬匹沿途走勢強弱及其鞍上人的姿態如何,還要觀察馬匹過了終點後的走勢。餘勢未了,甚至愈走愈勁,令到鞍上人要大力拉實方能收慢,即俗語所謂「拉到企起身」的馬匹,比那些過了終點一收即停的馬匹,更加值得留意。

圖片

大部分馬經都有刊登馬匹在晨操快跳時造出的時間,以及試閘造出的時間,亦即馬匹在一個特定途程上締下的速度。儘管馬匹不論試跑或試閘都不會像正式比賽那般竭盡全力,因此時間也比正式比賽為慢,但試跑或試閘的締速仍然是衡量馬匹狀態及進度的重要指標之一,對判斷馬匹在賽事中的爭勝機會大有幫助,所以是一項很重要的參考資料。

然而,以試跑或試閘的締速來作參考時,必須懂得如何正確解讀此項資料,否則隨時會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首先要注意的是,判斷馬匹的狀態或進度,不能光憑試跑或試閘的締速快慢來定奪,必須結合馬兒的走勢來看。比方說,甲駒試跑800米(又稱跳兩段或跳半哩),造出五十秒正,鞍上人在末段大力催策;乙駒也是試跑800米,造出五十一秒,鞍上人全程未作催策,末段更加大力扣實韁繩;在此情況下,甲駒的締速雖然快了一秒,但狀態其實未必及得上乙駒。

其次要注意的是,衡量試跑或試閘的締速水準時,必須將場地因素加入考慮,因為草地與泥地固然有別,即使同一條跑道,狀況亦非每天都一樣。場地快,自然較為容易造出快速;場地慢,締速自然較慢。如何得知場地是快是慢?除了看天氣情況之外,還可以參照當天所有快試馬匹造出的時間或各組(除非只得一組)試閘的締速,譬如同一天早上馬匹試跑或試閘造出的時間普遍偏快,那就反映當天的場地頗快。在快地上試出快時間,未必代表狀態夠勇。但在慢地上也能試出快時間,狀態必定甚佳。

若然場地狀況相同,甲駒試跑造出的時間快過乙駒,而且姿態也比乙駒更輕鬆,那麼甲駒的狀態顯然在乙駒之上。同日有多組試閘,期間場地狀況無大變化,假如其中一組之第一名的締速水準特別高(愈接近實戰的締速,水準愈高),這匹馬就值得特別留意。舉例來說,新馬試草閘1000米若然造出五十九秒以內,該駒的進度或質素肯定不差。至於試閘第二名以下的馬匹,雖然一向並無時間紀錄,但根據各駒與第一名的距離,大致上也可以推算出來。

初入門的馬迷,或許覺得好像很複雜。其實只要牢記以上的要訣,慢慢摸索,累積一定經驗之後,自然就會懂得怎樣去分析和鑑別。

圖片

「拍跳」是本地馬經的常用術語,意謂兩匹(有時是三匹)馬在操練時結伴快跑。若然兩匹(或三匹)馬結伴踱步,則稱為「拍踱」。

拍跳有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分先後起步,後起步的一駒在途中(大多在末段)加速以追上前駒。另一種是同時起步,或並轡而馳,或一前一後,到了末段雙雙發力加速。

作為馬匹操練方式之一,拍跳主要有以下幾種作用。其一,激發馬兒的角逐興趣。馬是天生擅長奔跑的動物,又是群居動物,在結伴奔跑時,會特別起勁,因為若然比同伴跑得更快,就有優越感。在野生馬群中,惟有比同伴優勝者,方能在族群中獲得較高地位,而最強者則會成為領袖。純種馬的生活形態雖然已經和野生馬群大不一樣,但彼此之間透過競逐來分出強弱的習性仍在。一匹馬如果長期沒有機會與其他馬匹競跑,角逐的意識就有可能減弱。

另一種作用是考察馬匹的進度。馬兒和人一樣,個性各不相同。譬如有些馬匹懂得偷懶,單獨試跑時必定懶洋洋,提不起勁,令人難以判斷牠進步的程度或者狀態的起落。然而一旦與其他馬匹結伴快跑,馬上就來勁了,露出真面目。

還有一種作用是調教馬匹。比方年稚的馬匹,競賽經驗不足,需要多加練習,從拍跳中可以學習怎樣出腳、如何留力以及何時發力。又如跑姿不規矩的馬,例如有內閃、外閃陋習者,可安排在拍跳時走外面或者走裡面,由伴試的馬匹引導牠改善走勢。

拍跳是砥礪馬匹狀態的手段之一,但運動量較大,體能消耗較多,假如拍跳過度,會引起反效果。哪匹馬需要拍跳,何時應該拍跳,端賴練馬師憑自己的專業知識及經驗來作出安排。

圖片

本地馬經之中,尤其是晨操評述裡,經常會見到「雞公頸」這個字眼。然而不少馬迷對何為「雞公頸」都不大了了。這不奇怪,在「石屎森林」中長大的都市人,對公雞根本沒有甚麼認識,甚至可能連真正的雞啼也未曾聽過。所謂雞公頸,是指公雞在啼叫、求偶以及格鬥時,頸部充血膨脹,弓起如弧形,以顯示力量。然而,「雞公頸」與馬匹如何扯上關係呢?

不論汽車、輪船或飛機,都必須具備動力系統與定向系統,才能順利行進。以馬匹來說,四肢好比汽車輪子,馬頭及馬頸好比方向盤。在競賽時,為了取位、轉彎或者避開障礙,都需要改變馬匹前進的方向;但到了最後直路全力向終點衝刺時,只要前面無遮無擋,就得保持走直線。騎師憑口銜鐵、籠頭以及韁繩來控制馬匹前進的方向,在高速奔跑之際,人與馬都必須反應快捷,才能達到人馬合一的境界。馬頸強壯有力,馬兒便能對鞍上人的指令作出迅速的反應,轉向靈活,把握先機。若然馬頸軟弱無力,反應慢人一拍,就難免屈居下風,處處受制於對手。

當馬匹狀態冒升時,不但四肢上力,而且馬頸亦上力。怎樣判斷馬頸有沒有力?其一,看其頸部是否出現條狀的肌肉紋,俗語謂之「起柳條」也;其二,看馬匹試跑時,有沒有突然「樁頭」的現象,通常是馬頸力度不足時才會出現這種現象;其三,看馬兒行走時,是頸挺頭直還是垂頭喪氣。有諸內而形諸外,當一匹馬無論在生理上及心理上都作好了作戰準備時,頸項就會如雞公頸般弓起,頭部則向下,馬頸與馬頭形成一個拱形,這就是「雞公頸」。

馬頸有力的話,在競賽時還有助於保持平衡,而且在叮噹馬頭衝線時,每每能夠佔得上風。

圖片

做運動時,出汗屬於正常生理現象,因為血液循環加快,導致體溫上升,排汗有散熱、降溫的作用。但如出汗過多或不出汗,則反映身體狀況欠佳,甚至有毛病。

從賽馬評論員的角度來看,馬匹在晨操或出賽臨場出汗,大致可分為四類。其一,正常標準排汗;其二,由於身體肥胖而大量排汗;其三,由於體質弱而出虛汗;其四,由於精神緊張而冒汗。除了第一種,其餘三種情況都不是好現象,出汗太多,容昜疲勞,有此現象的馬匹,陣上難有好表現。當然,凡事皆有例外,每匹馬的情況不同,也有少數異常的特殊例子。

由於肥胖而大量出汗,是最常見的情況,尤以歇暑後復課初期最為普遍。原因是馬匹在歇暑期間運動量大幅度減少,體內脂肪迅速增加,身體變得肥胖之故。季初階段,晨課中經常可以見到一些馬匹汗如雨下,尤其是頸、胸、肩膀以及後肢大腿內側這些部位,更會出現乳白色的汗膠(本地馬經術語亦稱為「白泡」),「白泡」太多時,就會沿著腿部向下流到小腿以至腳部。

假如一匹馬在歇暑後復課並無大汗淋漓的情況,原因有幾個可能性:一是歇暑期間(在馬房範圍內)仍保持相當運動量,避免了身體痴肥;另一是食慾不振或消化系統有問題導致營養吸收不良,無法增肥;還有就是患上乾皮症,不能正常排汗。

排汗多或少,亦與季節及天氣有關。天熱,出汗自然較多;天冷,出汗自然較少。晨操試跑出汗多或少,又與事前熱身工夫有關,有些馬匹甫進跑道已見渾身大汗,皆因事前做了大量騎踱或「行馬機」的工夫。

單是從出汗的情況來評估馬匹的狀態,已有不少學問及趣味在其中,必須多加觀察,累積經驗,才能作出準確的評估。

圖片

觀察馬匹試跑,其中一個要留意的重點是馬匹的步伐(本地馬經術語亦稱為「步頭」)是輕快還是沉重,這是馬匹狀態好劣的重要標誌之一。

賽馬的本質,是力的表現,是力的較量。馬匹奔跑時,落腳輕或重,與其力量強、弱有直接關係。狀態大勇時,力貫四肢,馬蹄著地輕盈,仿似蜻蜓點水,向前伸出去時富有彈性,翻步敏捷,步幅開揚。狀態低沉時,四肢乏力,馬蹄著地沉重仿似打樁,向前伸出去時似有重物附著,舉步為艱,步幅難以盡展。步伐愈輕快,狀態就愈勇;步伐愈沉重,狀態就愈差。

落腳輕重與收身程度也有連帶關係。馬匹若然身軀肥胖,奔跑時腳部負荷大,必然步頭笨重;體態標準,沒有多餘脂肪,奔跑時腳部負荷輕,步頭自然爽朗。可是也不能過瘦,太瘦的話,同樣沒有力。

要辨別馬匹落腳輕重,除了靠雙目,還可以靠耳朵。香港賽馬還在業餘時代時,有些馬匹會在半夜摸黑出操,跑道的照明燈還沒開,觀操者看不清楚,就得靠聽聲來幫助判斷。這種聽聲術,到現在依然可派用場。馬匹在面前跑過時,若然腳步聲輕微,妙哉!若然腳步聲響如擂鼓,對其狀態就要大大打個問號矣!

圖片

有些馬匹出操頻密(本地馬經術語稱為「勤操」),甚至幾乎朝朝露面;相反,有些馬匹隔好多天才出操一次(本地馬經術語稱為「疏操」),課期疏疏落落。為甚麼會有這樣大的分別?課期疏密對馬匹出賽時的表現有何影響?

在本港馬圈,一匹馬每週作兩次快跑操練(馬經術語稱為「跳快工夫」)向來被視為最基本的操練模式,快試的課期通常是星期一及星期四;星期二及星期五;星期三及星期六;跳了一課快工夫之後,体息兩三天,再跳下一課快工夫。馬匹的晨課編排一般都是依循此一模式,只有少數馬房會將部分馬匹其中一次課期安排在星期天而非星期六或星期一。

練馬師會根據實際情況來調節馬匹課期的疏密。需要加大馬匹的運動量時,就將快操周期縮短,例如改為隔日出試,一週內作三課甚至更多的快跑。比方馬匹久疏戰陣,體態偏肥,就要適當加強操練,以加速收身。需要減輕馬匹的運動量時,就將快操周期拉長,一個星期只作一課快跑練習,甚至整個星期都不快試而只作慢跑或踱步之類的輕鬆操練(馬經術語稱為「慢工夫」)。比方馬匹出賽較為頻密時,晨操快工夫就可以相應減少,以免體力消耗過甚而導致疲勞。

作為馬迷,必須明白馬匹課期疏密與其陣上演出並非一定成正比,也就是說,課期頻密不代表出賽時必定有好表現;課期稀疏亦不代表出賽時表現必定不佳。關鍵在於操練的運動量及方式是否與馬匹的體質、特性、健康情況以及狀態相配合。操練過度,馬匹狀態會不進反退;操練不足,狀態則會徘徊不前。從馬匹的操練程序,可以窺測馬房的作戰部署與出擊目標。不過,有一點倒是可以肯定:馬匹能夠頻密快操,通常代表健康良好;疏於操練則健康既可能正常,也可能有問題。

圖片

有些馬匹在晨操時火氣猛得交關,含枚疾走,出現人馬角力鏡頭,狀態似乎勇不可當,然而到了正式比賽時,要不就是搶放一程便洩氣,要不就是沿途跟跑,沒精打采,與晨課的觀感比較,判若兩駒。

究其原因,所謂「晨操火噴噴」,看似狀態很勇,其實只是一個假象。這種現象通常出現在重口馬、未懂留力的新馬以及由於久疏戰陣兼疏操導致燥火甚盛的馬匹身上。為免浪費馬匹的體力,晨操快跑的途程,一般要比出賽的途程短,馬匹縱然狀態未足,但竭盡全力快走一段(400米)以至兩段(800米),仍可做得到,未至於露出疲態。

到了實戰時,由於狀態根本未夠,要交出更快的速度和更多的韌力自然力不從心,立即原形畢露,仿似「瞌眼瞓」。

對大多數馬匹而言,晨操試跑時太重口、太搶口,都不是好現象。

圖片

看馬匹的晨操試跑紀錄,會發覺有些馬匹試出的時間快,有些時間慢。即使同一匹馬,亦會有時試得快,有時試得慢。然而單憑試跑時間的快慢,不足以判斷馬匹狀態是好是劣,切勿以為試得快,狀態就一定好。

馬匹的晨操方式,基本上可分為快跑(快跳)、慢跑(慢跳)、快踱以及慢踱。不同方式有不同效果。馬匹好比運動員,練馬師好比教練。練馬師替馬匹編排操練程序時,必須考慮馬匹的特性、體質強弱、體形肥瘦、狀態的起落、出擊時間表等等,選取心目中認為最適合的方式。

馬匹試跑試出快時間,可能正值大力打磨狀態的階段,所謂起而未足是也。一旦狀態已經足夠,反而未必需要操得太狠太辣。當然,試出快時間亦有可能是狀態勇銳之故。是勇非勇,如何分辨?既要看時間快慢,也要看姿態輕鬆與否,還要看鞍上人的動作。鞍上人緊扣韁繩下,馬匹仍試出快時間,而且姿態從容;或者鞍上人稍加催策,馬兒即有良好反應,步活如輪;這才是好狀態。

圖片

馬匹是群體動物,牠們在野外生活時,看似能夠聯群結隊地奔跑而馬蹄不會互相碰擊。然而在賽馬中,人類是方向操控者,馬匹曉得避開他駒後蹄的本能,顯然受到人為的干預影響。

在公平的競賽當中,每匹馬均有權在其應有的跑線上無限制地競跑。然而,有些騎師為了移近內欄以求在轉彎時節省路程,或在賽事的關鍵階段爭取有利的位置而罔顧安全。當馬匹在騎師驅使下橫越他駒跑線時,可能構成危險,後駒向前伸展的前足有可能絆著前駒向後伸展的後足,即使馬匹僅是被觸碰前足,也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後果,在這情況之下,馬匹可能突然跌倒,導致人、馬性命損失或嚴重受傷。在賽馬中,於貼近他駒時魯莽地切線,是最危險的行為之一。

因此,自有賽馬以來,在切線時何為安全及可行的準則,一直都在引起爭論。香港賽馬會競賽董事小組採用的準則是至少佔先兩個馬位,亦即被橫越的馬匹本身的長度,再加上一個馬位。

馬匹橫越他駒時所需要的安全距離,是牠的後足伸展的幅度,加上被橫越的馬匹前足伸展的幅度,再加上最少一隻足位的活動空間。這個距離大約等於一匹馬站立時的身長。在切線時,騎師還必須避免坐騎的前足觸碰前面馬匹的後蹄。

在賽馬世界中,「一個馬位」一向被理解為一匹馬站立時的身長,而「佔先兩個馬位」則被賽馬業人士及公眾理解為「馬匹本身的長度,加上與被切線的一駒之間有一個馬位的空隙。」

這項要求可表達為「在前面離開他駒一個馬位,方可橫越該駒的跑線。」

最少也要有一個馬位的空間,方可確保後面馬匹的前足不會絆著前面馬匹向後伸展的後足。在世界各地很多地方,這個距離仍然被認為不足夠,然而以香港如此緊湊的競賽模式而言,這是保障賽事安全地進行的基本準則。

圖片

影響步速快慢的因素不止一個,而主要因素是該場賽事參戰馬匹以哪一種類型為多。每匹馬都有自己最拿手的跑法,基本上可以分為三類:前領型 (快放馬);前速慢、後勁強的後追型(後上馬);前速不慢、後勁不弱的均速型。一場賽事之中,若有較多快放馬列陣,步速通常都會比較快;相反,若然絕大多數都是後上馬,步速就會比較慢。此外,賽事早段的步速還會受到其他因素影響,例如策騎指示的改變、沒有人願以快速搶帶、出閘後可能發生的意外事件等等。

2001年9月26日跑馬地賽事第四場和第五場都是第三班1650米賽事,評分區域同為70至50分。第四場由於快放馬較少,形成慢步速,頭一二五○米造出一分十九秒五,總時間一分四十二秒九。第五場快放馬較多,步速也快得多,頭一二五○米造出一分十六秒八,總時間一分四十秒四。第四場由於前三段步速慢,末段遂能扯快至廿三秒四,「特駒寶」竟能後上取勝,殊不簡單。第五場「馬特威」全程領放自造快步速,末段還能交出廿三秒六高速,大勝四個半馬位,更是實力超出對手甚多之證明。

圖片

我們首先看看下列三條算式:

  • 3+1+2=6
  • 1+2+3=6
  • 2+3+1=6

以上三條算式中,不論將1、2、3這三個數字的位置如何調換,加起來的總和都是6。但在賽馬世界裏,卻非如此簡單。馬匹各有特性,陣上所用的戰術,必須與其性能相配合,方能發揮出最高戰鬥力。假定一匹前領型的馬以快放戰術跑1200米可以造出一分十秒正,一旦改用留前鬥後的戰術,就未必能交出同樣的時間。同一道理,假定一匹後追型的馬採用留前鬥後的戰術跑1600米可以造出一分三十五秒正,但改用搶放戰術的話,造出的時間往往只會更慢而不可能更快。

不過,世事無絕對,戰術也不能一成不變,騎師必須視乎實際情況,例如步速快慢以及其他因素,隨機應變而加以適當的調整。

圖片

採用前領(俗稱放頭)跑法的馬匹,若然沿途能以慢速輕鬆領放,便可保存充足的氣力在末段加速。早段落後的馬匹,入直路後要從後趕上,就必須交出比前領馬匹更快的速度。然而每匹馬的速度都有極限,假如前領馬匹在末段仍能維持相當高的速度,後上馬匹要超前就絕非易事。比方領放的馬匹末段仍能交出廿三秒半,在最後四百米之處仍落後五個馬位的對手,一般來說,末段必須交出廿二秒五以內的速度,才能追上,若然本身末段的極速不能達到廿二秒半,通常都難以平反敗局。

2001年10月13日沙田賽事第八場第二班1800米即為一個「慢步速利前領」的例子,「特寶威」沿途領放,頭千四米慢至一分廿六秒三,末段遂能造出廿二秒七快速直領到底。另一匹沿途在前列之馬「百勝駒」跑第二,也是慢步速受益者。跑1800米,極少馬匹末段能交出廿二秒五以內的速度,因此「公平之傑」能後上僅負於頭馬一個頭位,顯示了極強的加速力,跑第三其實已是很高的水準。

圖片

俗語說「走得快,好世界」,但在賽馬運動中,「走得快」不一定「好世界」。每匹馬的速度與韌力都有個極限,純種馬全速奔跑所能持續的距離,通常不超過四百米,所以一旦競逐的路程超過四百米,就不可能全程都以最高速奔跑。若然早段跑得太快,氣力用多了,造成所謂自我燒乾,末段速度就會放慢。相反,早段跑得慢,氣力用得少,末段就有較強的加速力。

2001年10月21日舉行的沙田錦標1600米賽事,即為一個「快步速利後上」的例子,頭千二米締出一分十秒二,比同日的前一場(第八場)仁濟盃第二班1600米的頭千二米快了兩秒三,但最後四百米就只能造出廿四秒正。而仁濟盃那一場由於前三段的步速較慢,末段造出了廿二秒七的快速。沙田錦標這場本地三級賽由於早段步速扯得太快,沿途在前列的「君子」、「萬事勁」、「紅辣椒」以及「奔騰」,入直路後都相繼腳軟,結果由後上馬匹包辦三甲。

圖片

本港馬迷習慣將非讓磅賽稱為平磅賽,然而大部分所謂平磅賽其實是分齡讓磅賽。以2001年10月7日舉行的法國凱旋門大賽為例,參戰馬匹之中有一匹是五歲馬,負131磅;有八匹是四歲馬,其中六駒負131磅,其餘兩駒負128磅;另外有八匹三歲馬,其中六駒負123磅,其餘兩駒負120磅。

這些負磅的差異,皆因這項只接受三歲以上雄馬及雌馬參加的賽事,規定四歲以上馬匹須負131磅,三歲馬獲讓8磅,即是負123磅,此外,雌馬又獲同齡雄馬讓3磅(法國所有賽事雌馬均獲讓1.5公斤,等於3.25磅),於是出現同齡而負磅不同的情況。

另一個例子是2001年紫荊短途錦標,四歲以上的參戰馬匹均負126磅,唯一例外是「東成西就」,皆因牠是雌馬,依例獲讓3磅。還有匹參戰馬「丹山王」只負121磅,原因是三歲馬獲讓5磅。

圖片

眼罩有三種主要用途:

(一)遮掩馬匹部分視野,令其專心角逐,不為外界事物分心;
(二)改善馬匹的走規;
(三)加強馬匹某方面的性能。

例如,有些馬匹好奇心重,特別喜歡東張西望,或者膽子小,稍有風吹草動就惶恐不安;有些馬匹走勢不規矩,閃出閃入,或喜歡挨向旁邊的馬;有些馬匹角逐嫌短的路程,需要加快前速。如果覺得有必要,練馬師就會替馬匹戴上眼罩。還有一種情形是,屢戰屢敗、久無建樹的馬匹,練馬師往往會替牠佩上眼罩,希望帶來新鮮感,刺激馬兒的角逐興趣。

賽事資料
報名表
排位表(本地)
賠率
賽果
騎師分場表
練馬師分場表
賽馬消息及資訊
賽馬消息
賽馬新聞資料庫
主要賽事
馬匹資料
騎師資料
練馬師資料
分析工具
速勢能量
賽日數據
初出馬介紹
騎練配對及初岀馬成績
馬匹搬遷紀錄
貼士指數
視聽播放區
賽日收音機
賽馬節目
試閘片段
自購馬來港前賽事片段
賽馬娛樂新聞
實用資訊
賽馬日一般資訊
檔位統計
騎師王統計
靈活玩
傳媒專用區